新闻中心

工业相机三种曝光方式深度解析:GS / RS / GRS

发布时间:2025-08-21 浏览数:51

工业相机三种曝光方式深度解析:Global Shutter、Rolling Shutter、Global Reset Shutter

本文将详细解析三种电子曝光方式的工作机制、时序区别、优缺点、适用场景与调参要点一次讲透,并配上时序图/示意图方便大家理解

1 Global Shutter(全局快门)

怎么工作:整块像素同时开始、同时结束曝光;随后再统一或并行读出。这样每帧就是“同一时刻”的快照。这在使用硬件触发器将相机曝光与光源激活同步时非常有利,因为曝光是同时在传感器上进行的。

工程含义:

对运动鲁棒:无倾斜/果冻,适合高速运动定位、尺寸测量、条码物流等在线检测。

读出/功耗/成本:像素电路更复杂,读噪与极限帧率常不如RS同代产品;但在机器视觉里,这是换来的“时域一致性”。

GS时序里所有行同起同止,之后才读出;亮度更均匀、运动模糊最小。

2 Rolling Shutter(卷帘快门)

怎么工作:逐行依次启动曝光与读出;每行积分长度都等于你设定的曝光时间 T,但不同行的起始时刻相差行时间 t_row,从而在帧扫描时间 t_scan 内“时间是倾斜的”。

工程含义:

可能的畸变:高速运动或频闪下会出现倾斜/弯曲/果冻等 RS 伪影;行时间越短、行数越少(或ROI越小)越不明显。

优势:同工艺下成本低、像素密度/灵敏度/帧率容易做高,民用与不少工业应用因此大量选用。

相机传感器在曝光时会逐行读出数据,读出的数据沿着相机传感器行“滚动”,这就是这种方法称为滚动快门的原因。读出每一行都需要一定的时间(例如 10 μs),称为“行时间”,这意味着生成的图像在每行之间都有很小的时间延迟。如果带有滚动快门的相机有 2048 行(例如典型的 2048 x 2048 CMOS 传感器),则意味着最上面一行在时间 0 时读出,而最下面一行在 2.048 ms 后读出(10 μs 乘以 2048 行),这称为“帧时间”。这个微小的时间延迟会在大型传感器上累加,在对非常快的样本进行成像时应考虑到这一点。

图 1:卷帘快门和全局快门的读出时序,y 轴表示读数,x 轴表示时间。A. 卷帘快门,采集从顶行开始,向下滚动至底行,获取第 1 帧,延迟一段时间后,从顶行开始获取第 2 帧。B. 全局快门,整个传感器同时开始和结束曝光。

关于Rolling Shutter的一些常见疑问

讨论这些疑问前,先把“时间轴”讲清楚:

行时间 t_row:传感器读/写一行所需时间(由ADC并行度、时钟等决定)。

帧扫描时间 t_scan = 行数 × t_row:顶行与底行开始曝光的时间差。

曝光时间 T:对每一行,复位→读出的积分时长(菜单里设置的“快门”)。

一帧总“时间窗”t_total≈ T + t_scan:第一行开始到最后一行结束之间的跨度。

实操上,很多资料把 t_row ≈ 1 / (MaxFPS × 行数) 作为估算公式,例如相机分辨率为 1920×1080,帧率为 30 fps → t_row=1/(30×1080)≈30.9 µs。

疑问1:

如果我用的是卷帘快门的相机,假设相机曝光时间设置的是10ms,那实际上每一行的曝光时间是多长时间?一帧全部读出是多长时间?

①每一行的真实曝光长度仍然是10ms

在卷帘快门里,行与行“轮流”启动,但同一行内部并不会被切成更短:它从触发那一刻起持续积分整整 T,然后立即读出。

②一帧完整经历多久?——先算行时间再相加

1.求行时间 t_row

看数据手册:多数工业/科研 CMOS 明列 “line-time” 或 “readout speed/行”。

如果没有查到数据,可以用厂商数据手册给出“行频”或“最大帧率”计算得到:

用 1920 × 1080 @ 30 fps 做示例,算得 30.9 µs/行。

2.求帧扫描时间 t_scan = 行数 × t_row

1080 行 × 30.9 µs ≈ 33.3 ms。

3.总帧窗口 t_total≈ T + t_scan 

10 ms + 33.3 ms ≈ 43.3 ms —— 也就是从第一行开始到最后一行结束约 0.043 秒。          
③ 为什么总窗口比曝光时间长,这有何影响?

移动畸变/果冻:物体在t_scan内位置已变,导致上、下行呈现不同瞬间的样子。行时间越短、分辨率越低畸变越轻。

如下图所示,果冻效应的典型表现形式如下:由于相机按顺序拍摄每一行,旋转的风扇叶片和行驶的汽车在图像中会显得倾斜和弯曲。这种扭曲在快速移动的物体上尤为明显,这是由于每行像素曝光时间存在细微差异造成的。


闪光同步:只有当 T ≪ t_scan 并用机械帘或全局快门,才能确保整帧同受一次脉冲;否则会出现“闪光条纹”。

帧率上限:帧周期 = max(T, t_scan) + 各类 blanking;当你把曝光提到 10 ms 时,如果 t_scan只有 8 ms,那真正帧率就受 10 ms 限制;若 t_scan 已是 33 ms,如前例,则扫描才是瓶颈。 FPS = 1 / (T +t_scan) 。

 

疑问2:

那是不是只要在T + t_scan时间内,被拍物体不移动,就不会出现移动畸变?还是慢速移动也不会出现移动畸变?

在卷帘快门里,只有当被摄体(或相机镜头)在整段“扫描窗”(第一行开始曝光到最后一行结束曝光的 T + t_scan)期间一动不动时,几何畸变才真正为零。一旦在t_scan(各行起始时间差)里发生哪怕微小位移,就会按位移比例产生倾斜、拉伸或“果冻”效应;位移越小,畸变越轻,常见经验值是垂直(或水平方向)累计位移低于 ≈1–2 像素时人眼几乎察觉不到。

“慢速移动”何时可忽略?

让允许的像素漂移上限记为 (常按 1–2 px 取值,依你的误差预算定)。如果目标在扫描窗t_scan内的物方位移很小,使得:

就可认为“慢速移动可忽略”(几何畸变在人眼/算法容忍内)。其中 mm/px 是物方成像分辨率。

 如果被摄物体是旋转的:可见,半径越大越容易“拉花”。

疑问3:


为什么很多监控摄像头,手机摄像头等用的都是卷帘快门的传感器?拍摄的物体也是运动的啊。

在监控摄像头、手机、行车记录仪这类“全天候、低成本、低功耗”的产品里,卷帘快门(RS)CMOS 能用最少晶体管把分辨率、灵敏度、帧率和成本同时推到最高,而它带来的畸变在这些场景里要么并不明显,要么已被算法和硬件“削平”。

具体的分析这里不赘述了。

疑问4:

双目相机可以用卷帘门曝光的相机么?

可以,但要看场景和你能做到的同步/照明/读出速度。很多量产双目深度相机就是卷帘快门(RS):

RealSense:D415(RS 深度双目)用于高精度、较慢场景;D435/D455(GS 深度双目)用于快运动/宽 FOV。

Stereolabs ZED 2/2i:官方说明为硬件同步的 RS,实际在移动机器人/AR 场景广泛应用,依赖强同步与算法抑制 RS 伪影。

具体的分析这里不赘述了。

3 Global Reset Shutter(GRS / Rolling with Global Reset)

怎么工作:所有行同时开始曝光(全局复位/Global Reset),但结束曝光与读出仍然逐行(像滚动一样)。这样能显著降低RS的几何畸变。

副作用与对策:

因为底部行更晚结束,同帧内曝光长度从上到下逐渐变长,可能出现由上到下的亮度渐变(shading)。

配合频闪/脉冲光:把光只打在“所有行都在积分”的重叠区,可消除梯度,达到“接近全局曝光”的效果(有厂商称 pseudo/global reset release)。

多家工业相机都提供“Rolling + Global Reset”工作方式与触发引脚来配闪光。

三者时序与画面差异(总结)

GS:同起同止 → 运动不变形;之后再读出。

RS:逐行起始 → t_scan 内的运动映射为几何畸变;读出随行进行。

GRS:同起、逐行止 → 畸变大减;若不用脉冲光会带来自上而下的亮度渐变。

选型与应用场景建议

什么时候 必须 GS

几何精度刚性场景:在线量测、定位抓取、机器人手眼、旋转件/高速传输带;对时间一致性/形状还原要求高。

不同相机/光源严格同步:多机位拼接、相移干涉、脉冲光窗窄。

什么时候 RS 足够

场景运动慢/机位固定:固定监视、尺寸公差宽、或有余裕缩ROI/降分辨率提升行速。

成本/分辨率/功耗优先:在保证 t_scan 内目标位移很小(设计上控制线速度、用更快读出传感器、缩ROI)时更具性价比。

什么时候考虑 GRS

想要“低畸变 + 低成本/高像素”:用RS传感器但配合频闪/脉冲照明,把光打在所有像素“共同在积分”的时间窗,可实现近似GS的成像。注意把环境光压下,否则会出现亮度渐变。

对比速览(供选型速查)

维度Global ShutterRolling ShutterGlobal Reset Shutter
曝光起止全像素同起同止逐行启动/结束同起、逐行结束
读出可并行/整帧逐行逐行
运动畸变基本无有(与 t_scan 成正比)大幅减轻
亮度一致性可能自上而下渐亮,需配脉冲光抑制
成本相对高/受工艺限制低/易做高像素介于两者(基于RS)
典型应用高速测量、定位抓取、旋转件大分辨率、场景慢、成本敏感运动场景 + 频闪照明、性价比替代GS

 

主要资料来源:

https://softwareservices.flir.com/BFS-U3-51S5PC/latest/40-Installation/Readout.htm

https://www.teledynevisionsolutions.com/learn/learning-center/imaging-fundamentals/rolling-vs-global-shutter/

https://www.dfrobot.com/blog-15419.html?srsltid=AfmBOorccTfzjCYfRFoh1ry9dzH7EkYFCTsr3kAo94l4DNmuYyYvCnYm

留言咨询

提交

信息提交后,将有专人联系您!